樹木褐根腐病(Brown root rot of trees)

:::

病 徵:

本病為害樹木之根部及樹幹之地際部。其為害後,會導致皮層壞死,而後病原菌會進入木質部,引起木質部發生白色腐朽。其表現於地上部的病徵,為被害植株出現葉片黃化,逐漸掉落,逐漸發生萎凋,最後整株枯死。因為病原菌可經由根部接觸而傳染,在林地發生時,常見一株枯死後,其周圍的植株也逐漸黃化、落葉而枯死,時間愈久則發病圈愈大。一般從開始出現黃化至整株枯死,約需一個月至三個月。在罹病株的根部及樹幹之地際部會長出黃褐色至深褐色的菌絲層,但在根部常因菌絲粘著土壤,以致根部挖取時,帶著土壤而不易分開,此為本病診斷上之重要病徵。

病 原:Phellinus noxius (Corner) Cunningham。

寄主植物:

本病原之寄主範圍廣泛,在台灣已知有榕樹、樟樹、鳳凰木、楓香、桉樹、櫸樹、台灣肖楠、台灣杉、台灣欒樹、黑松、龍眼、荔枝、番荔枝、蓮霧、楊桃等十種林木及果樹。

發病生態:

病原菌在春夏潮濕的季節偶而會形成子實體,並可產生孢子,隨風傳播,為本病菌長距離傳播的初次感染源。但病原菌病通常很少形成子實體,因此一般認為孢子在本病的發生上,並不重要。罹病株遺留在土壤中之殘根,是主要的感染源。當健康植株的根部接觸到此等殘留的病根時,即可經由接觸而傳染。本病主要是分部在低海拔地區及平地。本病在土壤排水良好及沙質壤土的地區發生較多。

防治方法:

本病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正式推薦的防治方法。本病的防治工作應以預防為主。採行下列措施可減輕病害之害程度。

(1)將林地中罹病株產生之子實體清除,可以減少感染源。
(2)伐除病株並燒毀之,以清除傳染源。
(3)在除草或其他人工作業時,應注意避免造成傷口,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4)發病跡地再重新造林時,應該用土壤薰蒸劑處理土壤,以殺死病原。
《本文摘自台灣森林常見病害彩色圖鑑》
瀏覽人次:7464 最後更新日期: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