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釉小蜂(含宣導摺頁)

:::
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英文名為coral tree(珊瑚樹),每當刺桐花開,滿樹紅花捎來冬去春來的喜訊,成為居住在鄉村海濱的人們的共同記憶,更是台灣原住民達悟、阿美、卑南、排灣、平埔等族群展開各種節慶的指標。刺桐豐富的文化意涵,加上植株強健,少病害的特性,因此成為平地行道樹的熱門樹種,然而大面積種植單一樹種,卻為侵襲的害蟲埋下了導火線。

害蟲洶洶來襲

2003年6月新加坡植物通報,簡要地報導了該地刺桐飽受某種癭蜂危害,大量產生膨大的蟲癭組織;2004年3月份,透過於林業試驗所林木疫情中心的通報系統,來自台東、台南、高雄的疫情紀錄,證實台灣地區的刺桐也遭受到這種入侵癭的危害,標本送請澳洲的蜂類學者方強生(John LaSalle)博士鑑定,確認這正是他預定發表的新種昆蟲,2004年底他將這種昆蟲命名為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刺桐釉小蜂)。

由於刺桐釉小蜂剛剛定名,無法確認她的原始分佈地,然而牠的入侵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新出現的昆蟲,在台灣的蔓延速度非常驚人,目前除連江與金門縣未通報案例外,包含離島地區在內,全台各縣市的刺桐屬行道樹、老樹、庭園樹幾乎都能紀錄到蟲害,一旦被感染、蟲害就很快擴散。
 

主要病徵:

受害組織產生被覆狀蟲癭(Covering gall),每個蟲癭大小約為0.2~1.5公分,通常多數聚集,群落數量從幾十至幾百不等,病徵出現在新生嫩枝、枝條、葉柄、葉脈、甚至葉肉上;刺桐屬植物遭感染後,多數會產生落葉的現象,癭組織以及葉片掉落後,新生的組織仍不斷受到感染。感染嚴重的植株,易被其他昆蟲或真菌二次入侵,在東部和南部感染嚴重的區域,已有植株死亡的案例。
 

蟲癭特性:

刺桐幼小蜂在卵期與幼蟲期危害寄主植物,每隻雌蟲約產400多個卵,幼蟲在植物組織內成長並化蛹,鑽出植物組織羽化並留下羽化孔,成蟲可由外型判定性別,能飛行擴散;造癭者具世代重疊的特性,在受害部位可以同時記錄到卵、幼蟲、蛹和成蟲。

拯救刺桐的蟲害防治建議

根據田間試驗結果,建議採取下列處置方式來防除蟲害。

植栽管理

  1. 在蟲害完全被控制前,台灣地區應暫停種植刺桐屬植物,以避免蟲害蔓延。
  2. 銷毀已嚴重感染的小苗。
  3. 加強施肥與澆水管理以增加植株抵抗力。

誘引除蟲

  1. 將已感染刺桐釉小蜂之刺桐落葉集中並焚毀,可避免成蟲羽化擴散。
  2. 在刺桐樹冠下的枝條上懸掛黃色粘蟲板,可以黏住釉小蜂,降低成蟲數量。

化學藥劑

  1. 梅雨季節後開始施藥,且需避免在下大雨前施藥。
  2. 施藥人員需著裝防護,在順風位置用藥,且應於早晨九點前完成。
  3. 取6.7毫升益達胺(9.6%溶液)的藥劑及40毫升礦物油混合溶於20公升水中,株高6公尺刺桐,平均每株約噴灑5公升於枝葉上,每7天噴灑一次,至少持續進行兩個月。
《本文摘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推廣摺頁》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刺桐釉小蜂的入侵與防治II pdf pdf 檔案大小:6298KB 下載次數:1161
瀏覽人次:8026 最後更新日期: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