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菟絲子植物(含宣導摺頁)

:::
菟絲子(英文名:dodder)是一群蔓性草本寄生植物,完全依賴寄主植物而活。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春漢時期:西元前221~西元220年)書中已記載「菟絲」一名。1753年Linnaeus將這群植物命名為Cuscuta(菟絲子屬),置於旋花科(Convolvulaceae)中;1829年Dumortier將其另立為菟絲子科(Cuscutaceae),此兩種分類地位均有學者認同,目前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均是將其置於旋花科。

常被稱為「植物殺手」的菟絲子,倒比較像是「地痞流氓」,沒有寄主專一性(host specificity),往往同一單株有多種寄主植物共同供養,因此極少導致寄主死亡。在台灣,菟絲子的寄生種類相當多樣,包括蕨類、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自草本、藤本到木本的權木、喬木等,例如:平原菟絲子的寄主多達兩百多種,台灣菟絲子有一百多種寄主。此外,菟絲子有自我纏繞寄生的自我寄生現象(self-parasitim),也有寄生在別種寄生植物的重寄生現象(hyperparasitism),例如:平原菟絲子寄生在台灣菟絲子上、平原菟絲子寄生在一種樟科半寄生性植物無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上。

菟絲子是陽性植物,覆蓋寄生在寄生植株上,開花結果後整株會枯萎,其生活周期及物候期依不同物種及不同氣候地理環境而異。在台灣,平原菟絲子單株生活周期只有幾個月長,物候期沒有特定的季節,夏季生長尤為旺盛,幾乎全年可見開花結果;台灣菟絲子植株生活周期較長,9~11月間始有花苞形成,10~2月間陸續結花苞及開花,12~5月間陸續結果且全株逐漸枯萎,種子約5~9月間萌芽。

被視全球寄生性雜草的菟絲子主要有14種,其中包括台灣現存的物種-平原菟絲子、中國菟絲子及日本菟絲子。菟絲子在許多國家地區被認為是普遍的、主要的、嚴重的或有害的雜草,具潛在擴散能力,有對作物造成危害的報導,危害情形是使作物結實率降低、產量降低,受害植物的病徵為生長不良、黃化、嚴重時甚至枯死。

防除菟絲子的方法:一、化學控制:雖然有施用在土壤或植株的殺草劑,但效果不彰且寄主亦受害,更對環境造成汙染;二、生物控制:藥物毒物試驗所成功的由平原菟絲子病株分離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可有效防除平原菟絲子,對其他寄生植物不產生病徵,但測試的寄主種類畢竟有限;三、機械控制:只拔菟絲子是沒用的,以機械除草甚至會造成擴散,建議採用機械防除的方式是…粗莖的菟絲子需將曾被寄生到的寄主枝條全部砍除,細莖的菟絲子種植區內的植物需全部拔除,將砍除的斷枝、拔除的植物以火焚燒,菟絲子種植區地表至少1吋深的土壤過篩以去除種子或以間隔一或數天的兩次火燒種植區,方可有效控制菟絲子。

菟絲子長期生長於台灣,是台灣生態環境的一員,目前雖對其他植物尚無構成嚴重危害,但具有潛在危害的風險,因此急需進行長期監測。基於藥用而引種菟絲子時,更需小心管理以預防蔓延擴散,以免危害到農地作物及林地植被,尤其是細莖的菟絲子比粗莖的菟絲子更難管理。

菟絲子有非常廣的寄主忍受性,單株可寄生在多株多種寄主上,若其中有被病毒感染的寄主,此病毒可能經由菟絲子傳播到其他寄主上。例如:甘藷簇葉病(Sweet potato witches’ broom)可經由中國菟絲子傳播。菟絲子可成為病毒的橋樑,因而被利用在植物病毒的研究上,例如:利用中國菟絲子當媒介,將絲瓜簇葉病(loofah witches’ broom)傳染給長春化(Vinca rosea)。
《本文摘自農業部特有研究保育中心及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出版摺頁》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菟絲子植物介紹 pdf pdf 檔案大小:12689KB 下載次數:1756
瀏覽人次:12087 最後更新日期: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