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16
在臺灣淺山的田野之間,一雙警覺的眼睛靜靜觀察著世界。牠是「石虎」—臺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動物,過去曾在低海拔平原和淺山間自由穿梭,如今卻因棲地破碎、人類活動擴張、遊蕩犬貓威脅等威脅,步步驚心。牠的足跡愈來愈稀少,牠的未來,曾令人擔憂。
但改變,正在悄悄發生。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107年起啟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目標是為臺灣織起一張連結山林、河川、農村與海岸的生態安全網,而轄下各分署正是這張網絡的積極推動者,其中南投分署致力於在南投、彰化與雲林打造區域性保育軸帶,將斷裂的棲地重新串聯,為石虎等野生動物鋪出一條「回家的路」。
石虎不只是生物名錄上的一種動物,更是淺山農業與自然共存的象徵。自108年起,林業保育署及轄下南投分署,與南投縣政府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攜手,推動以石虎為標的的生態服務給付,鼓勵農友轉型為友善耕作的守護者,種出不只養人,也養野生動物的田。這些年,已有愈來愈多農民與社區響應保育行動,甚至彰化縣也於113年開始加入石虎生態服務給付的行列,眾人齊心協力打造友善的棲地環境。
今(114)年4月16日,南投縣政府公開表揚參與113年度計畫的農民、養禽戶及社區巡守隊,肯定他們在土地與野生動物之間,找到共好之道。南投分署李政賢分署長也親自出席致謝,並強調「保育是打群體戰才能完成的任務,它需要社區的投入、公部門的支持、專業機構的參與,更需要一張能整合這些力量的網絡」。
這張網,正是「國土生態綠網」的精神所在。
近年來,透過6條區域保育軸帶的建立與棲地盤點,南投分署陸續串聯起丘陵、溪流、河灘與農地生態系,推動如石虎友善農作、改良式陷阱推廣、勿餵食遊蕩犬貓宣導、外來種植物移除與生態造林等多元措施,同時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地方政府及公所、河川與公路單位、在地社區等密切合作,讓保育從一紙計畫,走進生活現場。
令人振奮的是,石虎的蹤跡已逐步從中寮、集集等熱區,擴展至南投縣竹山、鹿谷、信義等,甚至連彰化縣八卦山周遭與雲林縣林內鄉等地,近年皆頻繁有石虎的相關通報和紀錄,其中雲林縣自2019年起,在林內鄉及古坑鄉的石虎出沒紀錄逐年增加,這對於臺灣中部與南部石虎棲地串接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挑戰仍在。開發、路殺、犬貓攻擊、違法陷阱等風險依然威脅著石虎的生存。李政賢分署長表示,保育不是短跑,而是一場與時間、社會、環境的長期協調與共鳴,南投分署將持續以國土綠網為基礎,串聯公、私人網,編織更多生機盎然的共生故事,讓人與野生動植物,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安身立命的空間。
回列表
瀏覽人次:32
最後更新日期:2025-04-16